互联网

鉴于来稿,于是本人就写了些文字,想与诸位分享。

首先,这位同学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的兴起导致了人们的“过度交流”,请允许我对“过度交流”作出相应的解释和观点阐述。

首先,什么是交流呢?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交流的意义非常广泛,有意识的,也有物质的。至于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应该认为,以意识上的信息互换为主,而以物质上的信息互换为次。也就是说,通俗上讲的“网上聊天”和“发帖回帖”应该是“网上交流”的主力军。那过度交流呢?我认为是交流过于频繁超越了交流的目的。互联网导致的过度交流就是在互联网上交流过于频繁超越了交流的目的。

首先,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的互换和进一步的思考。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其中,交换思想,实现思想升华应该是交流最先的目的。举个例子,比方说我被某科学的数论困扰住了,或者说我不清楚为什么愚公不能搬家,我对此进行讨论,是交流的目的。互联网的出现是为了加速,加快信息的传播,使得问题更容易被解决。但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如果说互联网导致了交流的过于方便,即过度交流的形成,者会造成许多严肃的问题。

互联网导致的过度交流过度交流导致第一个问题是实际生活中的疏离。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网络的话,队长和我放学后应该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疏离。但是有了互联网以后,可能会导致的是我们回家以后还能通过微博进行交流,像进行发帖子评论互动,私信聊天。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虚拟时空的交流虽然表面上的确是交流没有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像晚上11、12点我也可以给别人发私信聊天,甚至是进行劝导和被劝导,不可忽略的是,过度交流会导致在实际时空中的距离感和对实际时空交流的不重视,甚至会造成实际中的疏离,甚至于厌烦。

互联网导致的过度交流导致的第二个问题是对语言功能的逐渐丧失。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进行组织的语言往往是短小的,不成文的,碎片化的语言。像“在么”“啊这”还有喜欢断句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导致对母语语言功能的丧失。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日常的正常时空的交流中,网络化的语言也常常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地盘,导致了无法组织出一句完整的长句子,间接导致了对诸多文献阅读的困难。网络的碎片化的语言形式使得人们对成段的、大量的文字块不感兴趣,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互联网导致的过度交流导致的第三个问题是思路过于发散,失去基本的束缚。互联网导致的过度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会牵扯过多的无关话题,导致“废话连篇”。打嘴仗也是这个意思。过去人家在村口,小区门口搬个小板凳,从国家大事聊到家长里短,现在大家把小板凳搬到电脑前,手机前,但是,打字比说话方便,噼里啪啦一顿猛敲,思路极为发散,却最终无法实现解决问题,信息互换的根本目的,或者说,绕了很大的弯子,或者是解决完了后的寒暄和聊天,导致思路的扩散,对思路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举个例子,我和该问题的提出者对该问题的交流,用了几十条网易云私信,但是其中对该问题真正有用的其实不超过十条,另外的都是过度交流。

互联网导致的过度交流导致的第四个问题是社会对过度交流的认同。互联网的兴起和其带来的过度交流模式导致的是古代社会(碳基文明)的一切实践传统瓦解,从而迈进硅基文明的大门。智能实现简洁的算法,而人类陷入过度交流的怪圈,越来越多的废话不能保证熵值不会超过其最大的承受能力使得碳基文明瓦解。

先这样吧。

评论

热度(3)